资讯中心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行业资讯

干货分享——关键反应训练(PRT)

发布时间: 2025-04-01 作者: 分享到:
二维码分享

 干货分享——关键反应训练(PRT)

关键反应训练(PRT)

关键反应训练(PRT)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Koegel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干预方法,起初用于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,后扩展至社交、认知等领域。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提升“关键性技能”(如动机、多重线索反应等),促进儿童在未直接干预的领域产生连带改善,从而提高干预效率。

一、关键性技能有哪些?  

1、动机  

目标:激发儿童主动参与学习与社交的意愿。

策略:利用儿童兴趣物品、提供选择权、交错新旧技能训练(如先完成简单任务再引入新目标)。  

2、对多重线索的反应

目标:帮助儿童关注环境中的多种信息(如颜色、形状、声音),避免刻板反应。

策略:在教学中引入多样化刺激(如不同大小的杯子混合摆放),要求儿童综合多线索完成任务。  

3、自我管理  

 目标:培养儿童独立处理问题与调节行为的能力。  

 策略:逐步减少辅助,通过视觉提示、自我监控工具(如任务清单)引导儿童自主完成任务。  

4、社交主动性

目标:鼓励儿童主动发起互动(如提问、寻求帮助)。

策略:在游戏中设置需要合作的情境(如轮流搭建积木),奖励儿童的主动行为。  

5、同理心

目标:提升儿童理解他人情绪与意图的能力。

策略:通过角色扮演、情感卡片等工具,帮助儿童识别并回应他人情绪。

二、PRT的实施策略与案例

一、自然情境教学

策略:在日常生活场景(如家庭游戏、户外活动)中嵌入教学目标,例如利用儿童喜爱的玩具引导社交互动。

案例:一名孤独症儿童通过“喂玩偶吃饭”的假扮游戏,逐步学会模仿动作并主动发起对话。  

二、强化合理尝试

策略:即使儿童未完全达成目标,只要表现出合理努力(如尝试发音),立即给予自然奖(如继续游戏)。

案例:儿童在尝试说“开门”后,家长立即开门让其外出玩耍,强化语言与行为的功能性关联。

 三、家长参与与泛化  

策略:培训家长掌握PRT技巧,..干预在家庭、学校等多场景中一致实施。例如,家长通过“家庭壁画计划”引导儿童协作完成任务。

案例:一名儿童在治疗师指导下学会“举手回答问题”后,家长在家庭作业中沿用相同策略,巩固技能泛化。

三、PRT与 DTT有什么不同?

1、主导不同,关键反应训练PRT以孩子动机为主导。DTT以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主导;

2、训练环境不同,关键反应训练PRT在自然环境中,以孩子的选择作为教学前事刺激,DTT 以桌面教学为主;

3、训练方式不同,DTT以大量重复的短时间回合式操作教学为主,关键反应训练PRT可以穿插各种任务组合;

4、对待孩子反应不同,关键反应训练PRT,注重动机对训练目标所做出的努力,无论反映正确与否都会奖励,DTT只奖励孩子正确的反应行为;

5、关键反应训练PRT训练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,而DTT则几乎不需要孩子具备能力。